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第2 部分:气体检测与通风
来源:气体检测专家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2日  点击量:

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第2 部分:气体检测与通风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地下有限空间作业气体检测、通风的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电力、热力、燃气、给排水、环境卫生、通信、广播电视等设施涉及的地下有限空间常规作业及其管理。其他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可参照本部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2358 作业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

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体检测报警仪 monitoring and alarming devices for toxic gas

用于检测和报警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气体的仪器,由探测器和报警控制器组成,常用的有固定式、移动式和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

3.2

评估检测Evaluation Detection

作业前,对地下有限空间气体进行的检测,检测值作为地下有限空间环境危险性分级和采取防护措施的依据。

3.3

准入检测Admittance Detection

进入前,对地下有限空间气体进行的检测,检测值作为作业者进入地下有限空间的准入依据。

3.4

监护检测monitoring Detection

作业时,监护者在地下有限空间外通过泵吸式气体检测报警仪或设置在地下有限空间内的远程在线检测设备,对地下有限空间气体进行的连续的检测,检测值作为监护者实施有效监护的依据。

3.5

个体检测individual Detection

作业时,作业者通过随身携带的气体检测报警仪,对作业区气体变化情况进行的动态检测,检测值作为作业者采取自救措施的依据。

3.6

爆炸下限(LELlow explosive limit

可燃气或蒸汽在空气中的最低爆炸浓度。

3.7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

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3.8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veragePC-TWA

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3.9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PC-STEL

在遵守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3.10

直读式仪器direct-reading detectors

能够瞬间或近于瞬间检测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并显示其浓度的分析仪器。

4 气体检测

4.1 一般要求

4.1.1 气体检测报警仪的使用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和本规范的要求操作。

4.1.2 地下有限空间设置固定式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的,作业过程中应全程运行。

4.1.3 气体检测报警仪应根据使用情况,每年至少标定1次。应标定零值、预报值、报警值,使用的被测气体的标准混合气体(或代用气体)应符合要求,其浓度的误差(不确定度)应小于被标仪器的检测误差。标定应做好记录,内容包括标定时间、标准气规格和标定点等。

4.1.4 作业者在地下有限空间作业时,同一作业区(间距6m以内)应至少有一名作业者随身携带气体检测报警仪,进行个体检测。

4.1.5 地下有限空间的管理单位,宜设置远程监测设施进行气体监测,并建立地下有限空间环境条件档案。

4.1.6 地下有限空间气体环境复杂时,作业单位宜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

4.2 检测内容

4.2.1 在进行气体检测前,应对地下有限空间及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地下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的有毒气体。

4.2.2 应至少检测氧气、可燃气、有毒气体三类气体。

4.2.3 有毒气体检测应在GBZ 2.1 所列范围内选择,至少包括硫化氢、一氧化碳。

4.3 预报值和报警值的设定

4.3.1 氧气检测应设定缺氧报警和富氧报警两级检测报警值,缺氧报警值应设定为19.5%VOL, 富氧报警值应设定为23.5%VOL

4.3.2 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应设定预报值和警报值两级检测报警值。部分有毒气体的预报值和警报值

参见附录A

4.3.3 可燃气预报值应为爆炸下限的5%,报警值应为爆炸下限的10%

4.3.4 有毒气体预报值应为GBZ2.1 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的30%,无最高允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的物质,为时间加权平均允许浓度的30%

4.3.5 有毒气体警报值应为GBZ2.1 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无最高允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的物质,为时间加权平均允许浓度。

4.4 报警仪要求

4.4.1 气体检测报警仪应使用符合GB12358要求的直读式仪器。

4.4.2 气体检测报警仪的检测范围、检测和报警精度及使用寿命应满足工作要求。

4.4.3 作业者经常活动的地下有限空间,宜设置固定式气体检测报警仪。

4.4.4 作业者短时间活动的地下有限空间,应设置移动式或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

4.4.5 进入地下有限空间的作业者,应佩戴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

4.5 检测点的确定

4.5.1 检测点不应设置在通风机送风口处。

4.5.2 评估及准入检测点确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a) 纵向高度8m 以下,检测点的数量不应少于2 个;

b) 纵向高度8m 以上,检测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 个;

c) 上、下检测点,距离地下有限空间顶部和底部均不应超过1m

d) 中间检测点均匀分布,检测点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8m

4.5.3 监护检测点应设置在作业者的呼吸带高度。

4.6 检测方法

4.6.1 地下有限空间积水、积泥时,应先在地下有限空间外利用工具进行充分搅动。

4.6.2 检测时人员站位应位于上风口,评估检测、准入检测、监护检测应在地下有限空间外进行。

4.6.3 不同检测点的检测,从出入口开始,按由上至下、由近至远的顺序进行。

4.6.4 同一检测点不同气体的检测,按氧气→可燃气→有毒气的顺序进行。

4.6.5 每点的检测时间,应大于仪器响应时间,有采样管的应增加采样管的通气时间。

4.6.6 每个检测点的每种气体应连续检测3次,以检测数据的最高值为依据。

4.6.7 两次检测的间隔时间应大于仪器恢复时间。

4.6.8 检测时,检测值超出仪器测量范围,应立刻将仪器脱离采样,到新鲜空气中抽气冲洗检测仪5min,指示回零后,可进行下一次检测。检测仪发生故障报警,应立即停止检测。

4.7 检测记录

4.7.1 气体检测应做好记录,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 检测日期;

b) 检测地点;

c) 检测位置;

d) 检测方法和仪器;

e) 温度、气压;

f) 检测时间;

g) 检测结果;

h) 监护者等。

4.7.2 监护者应将评估检测数据、准入检测数据,告知作业者并履行签字手续。

4.7.3 监护检测应每5min记录1个瞬时值。

5 通风

5.1 一般要求

5.1.1 采取机械通风作业前,应先进行自然通风。

5.1.2 地下有限空间断面大于2m且作业者进入超过200m等通风条件复杂时,应进行通风设计并经作业单位审批后作业。

5.2 自然通风

5.2.1 作业前,应开启地下有限空间的门、窗、通风口、出入口、人孔、盖板、作业区及上下游井盖等进行自然通风,时间不应低于30min

5.2.2 作业中,不应封闭地下有限空间的门、窗、通风口、出入口、人孔、盖板、作业区及上、下游井盖等,并做好安全警示及周边拦护。

5.3 机械通风

5.3.1 机械通风应满足下列要求:

a) 作业区横断面平均风速不小于0.8m/s 或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0 /h

b) 通风设备吸风口应置于洁净空气中,出风口应设置在作业区,不应直对作业者;

c) 地下有限空间只有一个出入口时,应将通风设备出风口置于作业区下部,进行送风作业;

d) 地下有限空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入口、通风口时,临近作业者处进行送风,远离作业者处进行排风。作业者可设置挡板或改变吹风方向以防止出现通风死角。

5.3.2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连续机械通风:

a) 评估检测达到报警值;

b) 准入检测达到预报值;

c) 一次进入3人及3 人以上;

d) 监护检测、个体检测中,达到预报值;

e) 地下有限空间内进行涂装作业、防水作业、防腐作业、明火作业、内燃机作业及热熔焊接作业等。

参见附录A

部分有毒气体预报值和预警值

气体名称

报警值mg/m3

Ppm

报警值mg/m3

Ppm

硫化氢

3

2

10

7

氯化氢

0.22

0.14

0.75

0.49

氰化氢

0.3

0.2

1

0.8

溴化氢

3

0.8

10

2.9

一氧化碳

9

7

30

25

一氧化氮

4.5

3.6

15

12

二氧化碳

5400

2950

18000

9836

二氧化氮

3

1.5

10

5.2

二氧化硫

3

1.3

10

4.4

二硫化碳

3

0.9

10

3.1

3

0.9

10

3

甲苯

30

7.8

100

26

二甲苯

30

6.8

100

22

9

12

30

42

0.3

0.1

1

0.33

甲醛

0.15

0.12

0.5

0.4

乙酸

6

2.4

20

8

丙酮

135

55

450

185  

上一篇: 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 治安防范要求
返回首页 |  可燃气体报警器 |  资料下载 |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  阿里店铺 | 
Copyright © 郑州尼德利 豫ICP备19040788号-2

服务热线:

139-3903-8897

关注尼德利微信